洁净室设计与建造的关键要素
2025/10/29
其设计与建造需兼顾污染控制、功能适配、合规性及运行经济性,核心关键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核心参数:
洁净度等级与行业标准洁净室的设计首先需明确洁净度等级,这是所有设计的基础,直接决定后续空气处理、材料选择等环节。不同行业遵循的标准不同,需针对性匹配:
国际通用标准:以 ISO 14644-1 为核心,根据每立方米空气中≥0.5μm 微粒的数量划分等级(如 ISO 5 级对应≤3,520 粒 /m³,ISO 8 级对应≤352 万粒 /m³)。行业专用标准:制药行业:需符合 GMP(如中国 GMP、欧盟 GMP),除微粒控制外,还需严格控制微生物(沉降菌、浮游菌),部分场景要求无菌(如注射剂车间);电子行业:遵循 SEMI 标准,侧重控制超小微粒(≤0.1μm)和静电,避免芯片氧化或短路;医疗行业:符合 YY 0033(医院洁净手术部标准),需同时控制生物负载和交叉感染风险。
二、空气处理系统:
污染控制的 “心脏”洁净室的核心功能是通过空气过滤和气流组织控制污染物,因此空气处理系统是设计关键:
1. 过滤系统:分级过滤,精准控尘过滤层级:需通过 “初效→中效→高效 / 超高效” 三级过滤,去除空气中的微粒和微生物:初效过滤器:拦截≥5μm 的大颗粒(如灰尘、毛发),保护后续过滤器;中效过滤器:拦截 1-5μm 颗粒(如花粉、部分微生物);高效过滤器(HEPA):拦截≥0.3μm 颗粒(过滤效率≥99.97%),用于 ISO 5-8 级洁净室;超高效过滤器(ULPA):拦截≥0.12μm 颗粒(过滤效率≥99.999%),用于 ISO 3-4 级(如芯片光刻车间)。过滤器安装:需严格密封(如采用液槽密封或凝胶密封),避免未过滤空气泄漏;同时预留更换空间,便于后期维护。2. 气流组织:定向控污,避免死角
气流形式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与排出,需根据洁净度等级和功能选择:
单向流(层流):空气以均匀速度(0.3-0.5m/s)沿单一方向流动(垂直或水平),可快速带走污染物,适用于高洁净度场景(ISO 3-5 级,如手术室、芯片封装区);非单向流(乱流):空气通过过滤器后扩散混合,依靠换气次数稀释污染物,适用于低洁净度场景(ISO 6-9 级,如食品包装区、医疗器械组装区);混合流:核心区域用单向流,周边用非单向流,兼顾洁净度与经济性(如制药灌装车间)。3. 换气次数:强化污染物稀释
根据洁净度等级确定:
ISO 5 级(100 级):≥240 次 / 小时;ISO 6 级(1000 级):≥60 次 / 小时;ISO 7 级(10 万级):≥30 次 / 小时;ISO 8 级(30 万级):≥15 次 / 小时。
三、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:
避免交叉污染洁净室需通过合理分区和流线规划,减少人员、物料带入的污染物,核心原则是 “从低洁净区到高洁净区逐步过渡,避免逆流”。
1. 分区设计:按洁净度梯度划分典型分区包括(从外到内洁净度递增):
非洁净区:如办公室、仓库;辅助洁净区:如更衣区(一换、二换)、缓冲间、风淋室(去除人员表面微粒);核心洁净区:如生产区、实验区(需根据工艺细分,如制药车间的配料区、灌装区)。2. 流线规划:人流、物流、废物流分离
人流:需经更衣(换洁净服)、洗手、风淋等环节进入核心区,避免直接穿非洁净服进入;物流:通过传递窗(带紫外消毒或互锁功能)、气闸室传递物料,避免开门时外界污染侵入;废物流:设置专用通道,及时清运废弃物(如制药废料、实验垃圾),防止堆积产尘。
四、围护结构:
物理屏障与防污基础围护结构(墙体、地面、天花板、门窗)需满足 “不产尘、不积尘、易清洁、密封好” 的要求,避免自身成为污染源:
墙体:采用不锈钢板、彩钢板(双面镀锌)或环氧树脂涂层,接缝处用密封胶处理,避免积尘;墙角设计为圆弧角(半径≥50mm),方便清洁,无卫生死角。地面:常用环氧树脂自流平(耐化学腐蚀、易清洁)、PVC 卷材(防静电,适用于电子行业)或不锈钢地板(耐高温、耐消毒,适用于制药行业),需与墙体密封,防止液体渗透。天花板:与墙体材料一致,需承载 FFU(风机过滤单元)、灯具等设备,且密封严密,避免顶部非洁净空气渗入。门窗:采用双层钢化玻璃(可视性好),门为自动感应门或手动平移门,配备闭门器,确保关闭后密封;窗户需固定,避免开启时引入污染。
五、环境参数控制:
温湿度与压力梯度除洁净度外,温度、湿度、压力差是维持洁净室稳定的关键,需根据行业需求精准控制:
温度:电子行业通常要求 22±2℃(避免芯片热胀冷缩);制药行业 18-26℃(保证人员舒适与物料稳定);湿度:电子行业 50±5%(防静电,避免元件受潮);制药行业 45-65%(防止微生物滋生,避免粉末物料吸潮结块);压力梯度:核心洁净区需保持正压(防止外界低洁净空气渗入,如电子、食品车间),压力差≥5Pa;需隔离污染的区域(如生物安全实验室、传染病房)需保持负压,压力差≥10Pa,防止内部污染物扩散。
六、设施与设备:
适配洁净环境洁净室内的设施与生产设备需符合 “低发尘、易清洁、抗腐蚀” 原则:
洁净辅助设备:如洁净工作台(局部高洁净度)、FFU(灵活调节区域洁净度)、传递窗(双门互锁,避免气流互通)、洁净衣柜(存放洁净服,内置紫外线消毒);生产设备:需选用不锈钢材质(如制药反应釜),表面光滑无死角,避免使用易掉漆、易脱落的材料;设备运行时需减少粉尘、废气排放(必要时加装局部排风装置);管线与灯具:水电管线需暗装(避免积尘),灯具选用密封式洁净灯(如嵌入式 LED 灯),避免眩光与发尘。
七、施工与验收:
保障设计落地施工控制:施工环境需提前清洁,材料进场前需除尘;墙体、地面接缝密封需严格验收(如用烟雾测试密封性);过滤器安装后需进行检漏(如扫描法检测 HEPA 泄漏率);验收标准:依据 ISO 14644-2(性能测试)或行业标准(如 GMP 附录),检测悬浮粒子浓度、沉降菌、表面微生物、气流速度、压力差、温湿度等参数,全部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八、运行维护:
维持长期洁净设计时需预留维护便利性:
过滤器需便于更换(如设置检修通道),定期监测阻力(阻力超标时及时更换);制定清洁消毒规程(如每日用 75% 酒精擦拭表面,定期用甲醛熏蒸或过氧化氢雾化消毒);人员管理:进入洁净室需经过培训(如正确穿脱洁净服、避免快速移动产尘),限制无关人员进入。
综上,洁净室设计与建造需以 “污染控制” 为核心,结合行业需求、功能场景、合规标准,从参数确定、系统设计、材料选择到施工验收全流程把控,同时兼顾运行经济性与维护便利性,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洁净环境。




